- · 《语文天地》栏目设置[05/29]
- · 《语文天地》数据库收录[05/29]
- · 《语文天地》收稿方向[05/29]
- · 《语文天地》投稿方式[05/29]
- · 《语文天地》征稿要求[05/29]
- · 《语文天地》刊物宗旨[05/29]
从声乐教学中来,到声乐作品中去 ——论一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众所周知,当代视唱练耳(solfeggio)学科,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与法国音乐学校的声乐专业教学。原本视唱练耳只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训练快速识谱与音准节奏等基本功方面的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当代视唱练耳(solfeggio)学科,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与法国音乐学校的声乐专业教学。原本视唱练耳只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训练快速识谱与音准节奏等基本功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它以构成音乐的音高、节拍、旋律、和声、调性等基本要素为训练内容,以提高快速读谱与识谱能力、准确表达乐谱的音准节奏为目的,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专业音乐学校的重视。早在18世纪初,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学校就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我国在20世纪初,伴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视唱练耳开始进入我国的音乐教育课堂,开启了这门年轻学科与中国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之路。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我国的视唱练耳学科也经历了一个从分解音乐要素并极端强调视唱练耳技术的时代,逐渐向着音乐作品中的视唱练耳方向回归。
由于视唱练耳学科脱胎于声乐专业教学,使得在音乐院校众多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声乐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具有独特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就是“只有它才是真正与视唱练耳学科本身含义相同的视唱练耳学习”。因此,从视唱练耳学科的本源出发,通过对于一首声乐作品中视唱练耳学习因素的辨析,本文试图寻找一条同时提升专业基础素质与视唱练耳技能的共同发展之路。
一、视唱练耳学科的基础性意义决定了教学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以“听、说、读、写”为代表的语文能力对于全部学科的基础性意义一样,同样以“听、说、读、写”为目的与手段的视唱练耳教学,对于整个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性意义同样无可替代。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审视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引语文教学之石,琢视唱练耳教学之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最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工具性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视唱练耳课程的地位与重要性,就如同语文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样,视唱练耳课程同样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三大特征。视唱练耳教学的工具性强调了视唱练耳课程具有读谱、识谱、阅读音乐、理解音乐等功能目的;视唱练耳教学的人文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必须面向全体音乐专业的学生,并在教学中体现全人类的音乐文化精华、体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视唱练耳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决定了必须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并使学生们得到基本的音乐素养。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汉语文学习,回想一下各个年龄段的语文教材,打开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课首先映入你眼帘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要么是散文、诗歌,要么是小说节选。其后,会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出本文的难点与重点,如生字、生词、词组、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段落的理解与精义缩写等,最后还不忘留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扩展的作业。英语学习同样如此,首先通读课文,然后是单词的拼读与翻译、记忆词组与翻译、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阅读理解,最后是扩展课外阅读。
同样是基础性学科的视唱练耳,我们可以尝试借鉴语文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学,从完整作品的读谱开始,首先简介作者与作品的音乐史背景;其次通读乐谱,找出较难的音程跳进、分解和弦、节奏型、分句与呼吸,较长乐段的速度与力度表现等构成音乐的分解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再次,针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音程、和弦、节奏型以及乐句进行听音的训练;再次,对作品的乐理与和声、曲式进行分析,设计相关方向的问题;最后,在作业环节以视唱、背唱、弹唱、节奏律动、二声部等多个表现形式将本节课的重点音乐分解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完整音乐片段展现出来,并且推荐相似的曲目进行课外扩展练习。
二、从音乐作品中来回到音乐作品中去
在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材是唯一能够系统展现学科内容、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教材进行具体教学实践,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与教学方式。借鉴语文类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材料就不能是简单的单声部旋律片段节选式的曲集样教材,必须是完整的音乐作品才能够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来支撑参照语文类学科特点设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实施。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qikandaodu/2020/111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