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天地》栏目设置[05/29]
- · 《语文天地》数据库收录[05/29]
- · 《语文天地》收稿方向[05/29]
- · 《语文天地》投稿方式[05/29]
- · 《语文天地》征稿要求[05/29]
- · 《语文天地》刊物宗旨[05/29]
开始于课堂,延伸至社会 ——培养语文核心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核心素养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培养过程,有着知微见著、一叶知秋的微妙功效,将语文核心素养放在语文课程教育的关键部位,能够更好的通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核心素养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培养过程,有着知微见著、一叶知秋的微妙功效,将语文核心素养放在语文课程教育的关键部位,能够更好的通过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来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化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品行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里,采用了“素养”而不是“素质”,课标中对于语文素养的解释,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理解“素养”相较之“素质”,更注重培养对象的后天养成,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少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整体性,迁移性等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性和统摄力,是“用语行事的心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主要是转变忽视学生,“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改变“一桶水”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应试教学。要寓教于乐,变换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角色定位,改变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绝对的权威,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教师退到后面,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之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大课堂,融入到学生的人生体验之中。
其次培养阅读的兴趣。广泛的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能单单满足于课堂传授知识的模式,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至课本之外的独立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享受阅读的愉悦,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忘我的境界。学生的独立阅读行为,不需要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运用课堂学习积累的经验,自主、积极的进行阅读实践,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值得关注的一种现象是:我们需要加强纸质图书的阅读,尽管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电子阅读,但是科学研究表明,纸质阅读的记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电子阅读。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网络图书的良莠不齐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惑,教师可以在适当时间推荐展开阅读。
第三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语文功底,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就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比如,认真写好每一个汉字,坚持听力的训练,提高普通话的普及,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表情的朗读,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尤其是写作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收集素材、趣闻的习惯,收集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养成写读书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片段的习惯等。
针对我们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工具性应该得到更强化的学习和训练,因为在中职、技工院校,语文是基础公共课,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然而在实际的工作、生活经历中,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如虎添翼,语文的工具性,比起文学的欣赏性发挥得更有实效。比如,学生能够用漂亮的钢笔字填写一份招聘信息审核表,学生能够在面试中口齿清晰表达流利,一定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占有先机,甚至脱颖而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创造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比如,组织辩论会,演讲,分角色扮演作品中人物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性活动,组织班级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并且养成勤动手爱动脑筋的习惯,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第四语文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性、伦理、道德、法律等,这种懂得,不是靠说教,还是要依靠听说读写的“挖掘和创新”。比如,我们让学生练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我们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掌握朗读技巧,我们让学生练习写作,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熟练常用应用文体的格式写法,等等,在一项一项的基本功,基本技巧的掌握中,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不可分割,语文的学习,塑造着自己的理想、志趣、人格和信仰。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qikandaodu/2021/012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