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天地》栏目设置[05/29]
- · 《语文天地》数据库收录[05/29]
- · 《语文天地》收稿方向[05/29]
- · 《语文天地》投稿方式[05/29]
- · 《语文天地》征稿要求[05/29]
- · 《语文天地》刊物宗旨[05/29]
天地为家!国科大首届学长分享地球探险之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骄傲,同时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
“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骄傲,同时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1978级校友刘嘉麒走进第四场“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为国科大青年学子分享“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的人生感悟。
受教育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人的命运也往往因读书而改变。”报告会伊始,刘嘉麒回忆起他的求学之路。从辽西的医巫闾山山沟里走出来,到崇山峻岭中开展地质科考,这一读便是27年又8个月。在这背后,交织着时代印记和个人的奋斗探索。
时间回到1949年。当时辽西刚刚解放,刘嘉麒一家人全靠父亲务农养活。高中二年级时,父亲病逝,留下母亲和4个小孩,全家顿时陷入困境。幸好得到学校和当地政府照顾,刘嘉麒得以继续读书。“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第一堂国语课上老师的这句话,刘嘉麒记忆犹新。
踏进长春地质学院攻读地球化学专业时,刘嘉麒遇上国家困难时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吃不饱饭。”他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我几乎什么苦都吃过。在这种情况下,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转机快要到来的时候,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1965年临近毕业时,1000余名毕业生只有8人通过选拔,考上研究生,他便是其中之一。
读研第二年,刘嘉麒的研究生学习被迫中断。他被分配到辽宁某地质队“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晃十年,当时身为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的刘嘉麒已经36岁。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得知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刘嘉麒的求学心又开始萌动了,“过去十年造成的科学界断层,必须尽快补上。于是,我决心再考研究生。”他“自嘲”自己还算是单位里受到重用的骨干,生活也比较安定,但仍决心考取研究生,“四十当三十过,把浪费的十年追回来。我参加了考试,也幸运地被录取了。”
刘嘉麒读研究生时在五大连池考察
刘嘉麒打趣道,“在座的学弟学妹们好,我可以说是你们的第一届学长了。” 他的人生转变,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开始,“我这辈子,一直特别感谢研究生院的老师。”他尤为感谢李佩老师。刚读研时,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英语。因为英语水平不高,他被分到英语甲乙丙班中最差的丙班,“我们不懂英语,连外教都怕,是李佩老师的‘狠'劲,把我们这班人逼出来了。”间隔十年,刘嘉麒读了两遍研究生,后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回首这27年半,刘嘉麒十分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在艰难沼泽中不放弃,在时代洪流中不掉队,我对刘院士求学之路感触很深。即便坎坷艰辛,各种外界条件不利好,他依旧不放弃,坚持理想。”2020级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陈美蓉说道。
实践是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事自然科学的人要勇于实践,以天地为己任,山川作课堂,揭宇宙之奥秘,探地球之宝藏。一旦离开了野外调查,自然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嘉麒从事地质研究60多年,几乎跑遍七大洲五大洋。
报告会上,刘嘉麒分享了他的科考经历:为研究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勘遍全国火山;在东非大裂谷,冒着高温和毒气,考察全球唯一的岩浆湖;在北极,他和同事们打下中国学者的冰川第一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自然是美丽的,在地质考察中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进行科学考察和科学探险,少不了爬山涉水,四海为家。虽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能认识、发现新的自然现象,获取第一手资料,刘嘉麒乐此不疲。
刘嘉麒在东非大裂谷考察
刘嘉麒在北极考察
1987年,刘嘉麒和家人返京定居,这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他曾写过一段话:“生活安定了,工作也就更有劲头。有好多事情在做,有好多事情想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刘嘉麒一辈子没闲下来过,科学考察之外,还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他在国科大开设了3门课程,主讲的《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课,更是吸引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国科大2017届博士毕业生刘洋曾说过:“虽然我不是学地质学的,可当我走进野外进行动物考察时,还会想起刘院士讲过的那些知识和故事。”
文章来源:《语文天地》 网址: http://www.ywtdzz.cn/zonghexinwen/2021/0502/965.html